日前,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除了备受瞩目的主竞赛单元外,“注目未来”单元及VR单元也结出丰硕成果。这两个单元所侧重的新影人、新技术汇聚着北影节新力量,也开辟着北影节新的多元化格局。
新影人
北影节官方单元之一的“注目未来”创立于2014年,至今已是第六届。该单元所选影片都是新导演的第一或第二部长片作品,注重更个性化、自由化的表达,鼓励视听语言创新,希望挖掘、帮助有才华的年轻影人,探索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
本届北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比利时影片《多莲的精选集》映后主创交流环节现场。(单元主办方供图)
“新影人需要业界和观众的关注。而‘注目未来’恰好为他们提供了放映作品、学术访问、交流切磋的机会,帮他们找到受众、积攒口碑,在人脉、资金等方面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助力。”该单元选片助理黄隽华说,今年该单元新增了场刊打分制度,借知名影评人的影响力宣传影片和影人,今年入选的12部影片,有一部分已在中国售出版权。
“本届‘注目未来’共放映13场影片,观影人数超4000人次;举办了8场主创映后交流会,创下历年之最。”该单元执行承办方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在单元闭幕式上说,“注目未来”将继续发挥孵化器的作用,为全球电影市场发掘优秀的青年电影人才。
新技术
虚拟现实(VR)是广受关注的新技术、新媒介,也被认为是电影创作上极具潜力的新语言。北影节自去年便开办VR单元,成为中国首个将虚拟现实作为官方展映单元的国际电影节。
“今年VR单元分为VR影院、8K影院、交互装置三个板块,展示了不同形式类别的前沿虚拟技术。”参与该单元策展工作的砂之盒沉浸影像展助理岳景萱介绍说。
本届北影节VR单元影片《家在兰若寺》展映影厅入口。(新华社记者朱昊晨摄)
“VR提供的360度全沉浸式和交互式体验,让观众从固定座椅视角上解放出来,成为影像的亲历者、参与者。这种全新技术既与传统的电影、戏剧、游戏等形式接轨,又蕴含着自身的无限可能性。”VR单元策展人车琳表示。
在VR单元最后一日的展映现场,记者看到前来体验的观众络绎不绝,许多场次均为满座。“视觉效果非常好,超有代入感,让人身临其境,我觉得VR技术大有可为。”大学生观众林婷婷在体验了交互影像装置后告诉记者。
“今年VR单元进行了全新升级,不仅场地扩展、放映设备数量翻倍,还首设‘观众选择影片评选’活动。”车琳说,今年VR单元放映近700场,体验观众人数达2200多人,较去年增长显著,对VR影像新业态的把握及对VR影像观众的培养已初见成效。
本届北影节上,观众在体验VR单元互动影像装置作品《星球》。(新华社记者朱昊晨摄)
新的多元化格局
两个单元的新影人、新技术助力北影节开辟着新的多元化格局。
据介绍,“注目未来”单元开办以来,参展片的制片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片更是在这里找到了集中展示窗口。
“从往年的吉尔吉斯斯坦、罗马尼亚,到今年的俄罗斯、匈牙利、塞尔维亚、巴西,一方面诸多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影片丰富了中国观众的观影经验,另一方面中国观众的评价也给予这些影片更多元化的反馈。”黄隽华说。
同样多元化的还有两个单元所展映作品的类型与题材。
“我们在影片题材上并不设限,即使就具体国别的影片而论,也既有主流的,也有小众的。”黄隽华举例说,如今年入选的伊朗片《离婚了还来找我》就不同于常见的表现传统文化、反映社会问题的伊朗电影,而是独特的家庭伦理喜剧。
本届北影节上,观众正在欣赏VR影片。(新华社记者朱昊晨摄)
今年VR展映影像既有《星球》这样的科普性作品,也有《家在兰若寺》这样的艺术片,还有《战地明信片》这样的历史战争题材,车琳说。
此外,两个单元都试图营造一种交流和碰撞的语境,让影片主创也能感受到多元文化氛围。“注目未来”单元组织影片主创赴故宫、圆明园等名胜古迹游览,使外国电影人在感受现代化中国的同时,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VR单元则连续两年将展映地点设在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空间,让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和前沿科技冲撞、交融。
稿件版权:新华社
[广告]长年转让 法国嘎纳电影节入场券 (原则上 嘎纳电影节 的票是不售卖的,均为赠送给受邀人)
网络世界,不加微信QQ手机,留言沟通
发表评论